第169章 以为自己是太上皇_十国江山风月
笔趣阁 > 十国江山风月 > 第169章 以为自己是太上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9章 以为自己是太上皇

  大散关,亦称“散关”,位于秦岭北麓,清姜河岸,扼南北交通咽喉,自古为“川陕咽喉”。

  因置关于大散岭而得名(一说因散谷水而得名)。

  其范围为南起秦岭梁,北至二里关。

  大散关因重要的战略地位,自古以来是关中四大门户之一。

  关中如何被称之为“四塞之地”?

  因为其东有函谷关、南有武关、西有大散关、北有萧关!

  此时此刻,杨骁已经引马步军五万余人,抵达了清姜河之畔。

  他纵目远眺,但见群山叠嶂,古木蓊郁,两侧的山峰如卧牛,如奔马,又像密不透风的天然屏障。

  大散岭下,清姜河激湍奔流。

  偌大的一座城关,城墙高达九丈有余,与附近的山体融合在一起,仿佛耸立于云端一样。

  在山体之侧,还挖了栈道、碉楼、堡垒等等防御工事,依靠云梯都不一定能爬上去。

  而蜀军一旦利用石头、木块等重物砸下来,汉军一定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。

  “咚!咚!咚!咚!”

  沉闷而又充满肃杀之气的鼓角声,在大散关外响起,响彻云霄。

  杨骁在帅旗之下,顿足良久,不时的眺望着大散关的方向,却迟迟没有看见城门被敞开,吊桥被放下……

  他心中,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。

  “文伯,这周璨、公孙辇迟迟没有举兵开关,该不会是被蜀军发现了异常,已经被处死了吧?”

  闻言,王朴皱了皱眉头,却仍是朝着杨骁躬身行礼道:“主公,根据锦衣卫探报,大散关的守将是保贞师。”

  “此人虽有武略,却心胸狭隘,未能远谋。”

  “他多半不能识破我们的诈降之计。”

  当然,也不能排除周璨、公孙辇漏了陷,已经遭到蜀军杀害的可能性。

  汉军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了。

  哪怕没有周璨、公孙辇带兵在大散关内接应,汉军也一样会会大散关发起攻势,迟早攻破这座雄关。

  就在杨骁颇为迟疑的时候,大散关内,终于响起了铺天盖地的喊杀声。

  “咔嚓嚓……”

  伴随着令人感到一阵牙酸的声响,大散关的城门被缓缓的敞开,吊桥也被放下。

  见状,杨骁仍是冷静的先派一千锐士进入关内。

  见到没有蜀军的埋伏之后,杨骁这才放下心来,下达了总攻的命令。

  不怪他这般谨小慎微。

  毕竟,小心驶得万年船。

  万一蜀军在关内设有伏兵,估计汉军损兵折将,还不能攻克这座大散关。

  ……

  汴京。

  崇元殿中,刘承佑穿着一袭明黄色的朝服,头戴幞头,腰束玉带,端坐在龙椅之上,环视一周,看着陛台之下的公卿百官。

  “诸卿,凤翔传来捷报,我朝廷大军已经平定河中、永兴、凤翔三镇之乱。”

  “然,杨骁上书,表药元福为河中军节度使,表侯益为永兴军节度使、京兆尹,并请命伐蜀,为朝廷收复秦、成、阶、凤四州之地。”

  “不知道诸卿以为如何?”

  刘承佑的心中,是颇感无奈的。

  诚然,他继承皇位已经一年有余了,但是大权旁落,在很多国家大事上,他都不能插手,还要被杨邠、史弘肇等人“教训”……这个皇帝,刘承佑当得憋屈,却还是不得不暂时忍着。

  此时,刘承佑的话音一落,杨邠就手持牙笏,站出来进言道:“官家,老臣认为,杨骁表侯益为永兴军节度使、京兆尹,表药元福为护国军(河中)节度使,朝廷可以应允。”

  “然,杨骁请命伐蜀之事,朝廷万万不可答应。”

  “平定三镇之乱,已经将国库里的钱粮,几乎消耗一空。”

  “大军伐蜀,志在收复秦、成、阶、凤四州之地,想必也会耗时费力,究竟能否成功,还犹未可知也。”

  “请官家明鉴!”

  闻言,还不等刘承佑说话,作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史弘肇,也跟着附和道:“官家,杨相公所言极是!”

  “朝廷动辄大战,唯恐徒劳无功。更何况是要跟后蜀国开战?”

  “秦、成、阶、凤四州之地,对于后蜀国而言,是战略要地,命脉所在之地,蜀国主孟昶绝不会轻易放弃。”

  “如此大战,朝廷如何能消耗得起?”

  顿了一下,史弘肇又装模作样,一脸痛心疾首的神色,朝着刘承佑作揖行礼道:“官家,老臣听闻杨骁已经自作主张,挥师伐蜀。”

  “在没有官家的圣旨,没有朝廷的诏令的情况下,杨骁贸然发兵,进攻后蜀国,他岂是是居功自傲,没有把官家、朝廷放在眼里吗?”

  “杨骁如此忤逆,恣意妄为,老臣请官家派人将杨骁抓回汴京,革职查办!”

  “嘶!”

  一听这话,朝堂上的公卿百官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,倍感震惊。

  如果说,杨邠是出于国家社稷的角度考虑,要驳回杨骁出兵伐蜀的请求。

  那么史弘肇这纯粹是在针对杨骁了。

 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,不遭人妒是庸才!

  杨骁曾是史弘肇的部下,现在还兼任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的官职。

  不过,二人相处得并不融洽,关系较为冷淡。

  看见杨骁如此年轻,就立下了赫赫战功,而自己只能干看着,史弘肇的心中很是愤慨,难免对杨骁羡慕嫉妒恨。

  得知杨骁擅自出兵伐蜀的事情,史弘肇就认为,这是扳倒杨骁的一次大好机会。

  岂能放过?

  此时,在龙椅上正襟危坐的刘承佑,听见史弘肇让自己把杨骁抓回汴京,革职查办,不禁脸色一僵。

  反应过来之后,刘承佑干笑两声,道:“史卿说笑了。”

  “朕相信杨骁是一心一意,为国尽忠,为朝廷谋划,绝无半点私心。”

  “杨骁统率三军,人在凤翔,比朕和朝堂诸公,更为了解前线的战况。”

  “他既然认为,我王师可以挟大胜之势,收复秦、成、阶、凤四州之地,想来也一定能办到。”

  “杨骁如此先斩后奏,也是在顺应时势。毕竟战场上的形势,瞬息万变,若等他得到朕的圣旨,得到朝廷的诏令,再挥师伐蜀,岂不晚矣?”

  听到这话,史弘肇哼了一声道:“官家,不管怎么说,朝廷现如今不宜动辄大战。”

  “官家你一定要驳回杨骁的伐蜀之请求,并派人传召杨骁回京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刘承佑的眼中,难免闪过一抹阴霾之色。

  这史弘肇,还真是目中无人!

  直接给他这个皇帝上纲上线?

  史弘肇认为自己是谁?

  太上皇吗?

  饶是如此,杨邠、史弘肇、王章、苏逢吉等公卿百官,都一致认为,朝廷不宜动辄大战,应该即刻让杨骁班师回朝。

  见状,刘承佑也是无可奈何,只好答应下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ka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k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