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9章 上谥号,庙号高祖_十国江山风月
笔趣阁 > 十国江山风月 > 第119章 上谥号,庙号高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19章 上谥号,庙号高祖

  崇元殿中。

  新皇帝刘承佑坐在龙椅上,正襟危坐,接受群臣的朝拜之后,大朝会便正式开始。

  枢密使、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、同平章事杨邠首先手持牙笏,一脸郑重其事的神色,向刘承佑进言道:“官家如今初登大宝,首要之务,宜为先帝上谥号,取庙号。”

  “谥者,行之迹也;号者,表之功也;车服者,位之章也。”

  “是以大行受大名,细行受细名。”

  “行出于己,名生于人。”

  “我大行皇帝在位期间,驱逐辽虏,讨平叛逆,蠲免赋税,顺应天命而开创汉祚。文治武功,远迈千古!”

  “是以,老臣与诸卿耆老一番商议,决定为先帝上谥号曰‘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’!”

  “准奏。”

  刘承佑微微颔首。

  杨邠又正色道:“祖有功而宗有德。先帝开国创业,于社稷有大功大德,宜立庙号‘高祖’!”

  “准奏!”

  以刘知远的所作所为,庙号“汉高祖”也不为过。

  谥号、庙号其实是有区别的。

  一般来说,皇帝驾崩之后,都会有谥号、庙号。

  谥法有美谥、恶谥、平谥之分。

  在隋朝以前,谥号均为一字或二字,如刘恒谥文帝、司马炎谥武帝、刘启谥景帝、刘盈谥惠帝、刘秀谥光武帝等等。

  但是,从唐朝开始,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。

  最离谱的还是“野猪皮”努尔哈赤,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“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”,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,亦为奇葩。

  而以刘知远的功绩,给予“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”的谥号,并无不妥。

  至于“高祖”这个庙号,通常给开国皇帝,比如李渊、杨坚等人。

  但是,在五代十国时期,连儿皇帝石敬瑭这样的也得配高祖庙,显得有点滑稽了。

  这個时代高祖的庙号大盛,像石敬瑭、刘知远等人死后一律是高祖,就连前蜀、南汉这种偏安一隅的小国创建者也频频使用高祖作为庙号!

  最后,刘承佑和群臣一番“商议”,决定给刘知远上谥号“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”,庙号“高祖”,葬于睿陵。

  这都是杨邠、苏逢吉他们事先商议好的,现在盖棺论定而已。

  “咳。”

  刘承佑轻咳一声,坐在龙椅上,环顾四周,看着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。

  最后,他把目光放在杨邠的身上,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道:“杨卿,朕打算立夫人耿氏为后,还请中书省尽快拟旨,昭告天下。”

  “不可!”

  杨邠一脸郑重其事的神色,反驳道:“官家,皇后者,国母也。”

  “要当皇后,必须出身良家,贤良淑德,品貌端正,晓畅内事,也好母仪天下。”

  “然,据老臣所知,耿夫人以媚侍主,一味纵容官家,品行不端,学识浅薄,何足以母仪天下?”

  杨邠给出的理由,也让刘承佑一时语塞。

  耿夫人是刘承佑最宠爱的女人,却被杨邠贬低得一无是处。

  刘承佑现在初登大宝,还来不及立耿夫人为妃,更别说是立后了。

  立后之事,关乎国家社稷,也不是刘承佑能够自己做主的。他现在刚刚登基,人望不足,资历尚浅,还需要杨邠、苏逢吉、郭威、王章这样的顾命大臣鼎力支持。

  不然刘承佑岂能坐稳龙椅?

  此时,看见杨邠公然反对自己立耿夫人为皇后,刘承佑固然心中不悦,却也是干笑两声,无可奈何。

  “官家,臣有事启奏!”

  三司使、检校太尉、同平章事王章缓缓的站起身。

  “请讲。”

  “官家,最近中原一带,许州、陈州治下诸县发了大水,濮州也有水灾,黄河决口,波及之百姓数十万计!朝廷若不妥善处理,恐怕会造成民乱!”

  一听这话,刘承佑脸上也有一些慌乱的神色,思索片刻后,说道:“王卿,如是这般,朝廷应该立即开仓放粮,赈济灾民。并派人疏浚或堵塞决口的河道。”

  刘承佑的处理方法,没毛病。

  但是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
  王章告诉了刘承佑一个残酷的现实:“官家,国库中,已无多余的钱粮赈灾,何况疏浚河道?”

  “桩桩件件,都需要钱粮,动辄诸多人力、财力和物力。”

  “请官家圣裁!”

  刘承佑愣住了,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。

  王章作为“三司使”,总揽财政收支,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,号称“计相”。

  他说国库里没有钱粮,不会有假!

  这可该如何是好?

  刘承佑感到十分的无奈。

  先帝刘知远留给他的,根本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!

  人心未定且不说,中原一带的陈州、许州、濮州诸县之地,竟然因为黄河决口,河水暴涨而发生特大水灾。

  原因何在?

  时值农历二月,冰消雪融,河水暴涨,就难免会冲垮河道,淹没到黄河中下游地区。

  偏偏,这种事情发生在了刘承佑的即位之初,这怎能让他不心烦意乱?

  最糟糕的是,国库里根本拿不出多少的钱粮赈灾了。

  按照三司使王章的说法,朝廷的赋税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,以及朝臣官吏的俸禄、奖赏等等,用于民生的反而是少得可怜。

  一旦朝廷无法赈灾,会造成怎样的后果,也是可想而知的。

  中原一带饿殍千里,灾民不得不到处流亡,以至于“易子而食”……

  食不果腹的流民,被逼到了绝路势必会学着陈胜、吴广揭竿而起,到时候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动乱。

  为之奈何?

  “诸卿,还请拿出主意来。”

  刘承佑没了办法,只好让公卿百官们商议一番。

  集思广益!

  这时,作为宰相的杨邠眯着眼睛,再次手持牙笏出列,朝着刘承佑进言道:“官家,既然朝廷无力赈灾。”

  “以老臣之见,不如将灾民全部迁到附近的州县,责令诸州县开仓放粮,予以收容。”

  “民间的高门大户,也当响应朝廷之号召,接济灾民,或让灾民自己觅食。”

  “如此,当为妥善之法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ka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k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